關於直接貿易咖啡的思考

作者/ 李威霆

 
DSCF6674.jpg
 
 

幾天前接受了一位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研究生的在線訪問,這是我自2019年以來所接受的第6次類似學業訪談,聽完來訪者Angela Lim的提問,不得不感嘆這一年來馬來西亞各大學研究生針對咖啡學所提出的問題水準提升之快,讓我意識到自己如果再不努力更進知識,恐怕都沒有辦法再應付第7次訪談的問題了。

在這一次的訪談中,有一道讓我覺得非常有趣的題,是關於直接貿易的。問題的原句是針對咖啡界裡“直接貿易咖啡”(Direct Trade Coffee)概念的“誤用”(misused)和“過度使用”(overused)所提出的。

當然,聽到這個問題,首先我要做的是在概念考察的階段先釐清“誤用”(misused)和“過度使用”(overused)的差異。

這兩個概念顯然是有差別的,嚴格的來說。“誤用”一般指的是在咖啡烘焙商和咖啡農的貿易當中,存在一到多個中間商,卻被冠上“直接貿易”的名頭。或者和直接貿易根本沾不上邊的咖啡經銷商,直接引用“直接貿易”這個名詞,這都屬於“誤用”,或“濫用”的範疇。

而“過度使用”這個概念就很難界定了,一支事實上屬於烘焙商對咖啡農的直接貿易咖啡,怎樣才能算被“過度使用”呢?就算這支“直接貿易”的咖啡被最大限度,誇張地使用在所有的市場宣傳頻道裡,乃至過度渲染它的品質,我們也很難說這有什麼不對,畢竟味覺偏好原本就是主觀的。

一杯咖啡對於個別消費者而言好不好喝?值得付出多少的錢來買?那是由市場反應來決定的,很難人為的設計一個放諸天下皆準“好喝評級”。有人願意為貓屎、象屎、黃鼠狼屎咖啡付出巨資,也有人覺得連鎖咖啡店的濃奶精咖啡是天下佳釀,我們能說他錯嗎?

咖啡消費者為一杯咖啡所支付的錢,原本就不僅僅反映那杯中的品質,還包括添加物、服務、環境、故事、情懷、還包括一種價值觀消費,包括所謂的有機認證(Organic Coffee)、公平交易( Fair trade Coffee)和直接貿易 (Direct trade Coffee)等等的附加價值。

我假設“直接貿易咖啡”的概念是站在一種精品咖啡的一般審美標準上看,那它是一種追求保障最終受眾獲得更優品質,同時又可以確保咖啡農獲得更合理的回報,進而促進品質持續提升,達到可延續性的正反饋的手段。如果這是“直接貿易咖啡”的終極目標,那麼再怎麼用力宣傳“直接貿易咖啡”的價值,恐怕皆不為過。也很難有“過度使用”的情況會出現。

比如,過度美,過度好,過度善良,過度有價值,這些形容詞能不能成立?我想不可能。‘’好‘’和‘’壞‘’這些描述性概念,是無法被設置上限的。那麼既然“誤用”和所謂“過度使用”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我覺得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將這兩個概念清晰地分離開,是保後續的邏輯推演不至混淆的必要動作,

那麼直接貿易的模式,能不能真的保障咖啡農戶擁有較好的收入呢?應該說這點上是沒有問題的,否則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中,如果有中間商能給出更好的收購價大批量的穩定收購他的咖啡,那咖啡農沒有必要非得賣給你。價高者得,是這個經濟邏輯之所以行得通的基礎。

但是,直接貿易有沒有辦法絕對的保證咖啡品質的躍升?這可就不一定了。在一些情況下,如果與一家獨立的咖啡烘焙商對接的,是一座設備相對原始的莊園,又或者所在土地,氣候環境有限的咖啡農戶,有時候因為沒有生產數量上的經濟優勢,在採收後還要靠周邊合作社的處理設備或人員。

這樣的私家莊園,反而無法生產出那些大型莊園通過更為先進的機械設備和人員技術可以做到的特種處理咖啡。穩定性也是可疑的。

更別提還有部分咖啡烘焙商本身,甚至就沒有足夠的經驗,能真正的做好品質鑒定。更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來指導農民,如何去解決所存在的問題,來提升咖啡的品質。

另外,在某些不同文化地區,咖啡農的誠實度也是一個很難保障的難題,烘焙商如果不是很有經驗,是很難分辨出所取得的咖啡是不是就是自己所合作的咖啡農所指定生產的咖啡。我們也聽說過一些大產區的獨立咖啡農向周邊的鄰居收購次等咖啡,然後再倒賣給合作烘焙商的案例。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只有真正成熟的烘焙商和滿足所需設備的咖啡莊園,在緊密溝通合作下,才能保障產出傳說中預期的“直接貿易咖啡”品質。否則,直接貿易概念所保障的,主要還是對咖啡農戶更合理的報償。

這就好比你付給有機咖啡概念的錢主要貢獻於環境保護,而不保障品質的道理是一樣的。但即便如此,單就可以保障咖啡農戶可以獲得更好的報償這點而言,“直接貿易”就比“公平交易” 實效得多。何況,市場上還確實存在著許多真的把“直接貿易咖啡”概念做的很到位的烘焙商

我們去年就在印度參與了 Coffee Consulate 在印度和他們的對接咖啡農莊所進行的發酵處理法實驗,為了確保實施將近兩百種發酵法的發酵過程的科學性,同行的還有兩位德國的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像這種合作關係,對於咖啡品質的長遠發展顯然是有很多好處的。烘焙商獲得更高品質的咖啡就直接保障了消費者也能獲得更好的咖啡,而咖啡農莊也因為這種對品質的需求和技術的回饋獲得提升,是一種三贏局面。

類似的咖啡烘焙商與咖啡農莊合作關係,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少,而且近些年還在持續增加中。所以,只要是真實的直接貿易關係,倒還真的不存在所謂“過度使用”的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反過來說,“直接貿易”概念在市場上的推廣還不夠深入和普及,應該更用力的去予以推廣。

另外還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衍生問題就是;如果一家咖啡館或烘焙商向一家直接對接咖啡農莊的生豆進口商購買咖啡,是否也可以被稱之為直接貿易關係?

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依然認為,既然直接貿易能為整體市場帶來那麼多的好處,而這個好處應該也有足夠的共享空間,允許更多協作方的參與。我想我們也沒有必要用太過苛刻的標準,去要求那種嚴格意義上的“端對端”直接貿易關係。

一個透過真正的直接貿易生豆商採購生豆,再進行烘焙的咖啡人,直接標榜自己的咖啡是直接貿易咖啡,我覺得還是能夠接受的。與其說我在做直接咖啡貿易,你可以說我賣的是直接貿易咖啡。

畢竟這個作法並不違背直接貿易的原則,也不見得就會抵銷直接貿易所能為市場和生產者提供的好處,反而因為降低了直接貿易咖啡進入市場的難度,很可能有利于直接貿易咖啡概念更快速的推廣。何樂而不為?

再往遠一點推,把好話說回給那些生意難做的生豆進出口商。畢竟現在全球的咖啡市場還存在許多貿易壁壘,還有貨運和庫存的挑戰,許多生豆中間商的存在是有必要性,和其合理價值的。

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相信直接貿易是一種“至高的價值”或是咖啡貿易的“終極型態”,進而對其他也同樣是在做間接或直接貿易的生豆商大加撻伐。

實際上大多數我所認識的咖啡界前輩都認同,許多中間商對咖啡生豆貿易對於整體咖啡產業的貢獻,實在不亞於端對端的直接貿易。在更多情況下,按照咖啡市場的廣度,沒有這些中間組織的存在,現存的國際咖啡貿易體系根本就建立不起來,更遑論什麼精品咖啡了。

現實中我所知道的絕大部分精品咖啡烘焙商都跟我們一樣,是同時和生豆貿易中介採購,也做對接咖啡農戶做直接貿易的。這沒有什麼不好,多點選擇和彈性,不形成固化的發展路徑依賴,對於貿易而言是好事。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在為自己開脫,而是在為有時實在過於狹隘的新市場概念鬆一鬆土。我們自己標榜的直接貿易的咖啡其實也就只有幾種,砂勞越賴比瑞卡(Sarawak Liberica )、砂拉越阿拉比卡(Sarawak Arabica),和Sabarica的沙巴阿拉比卡(Sabah Arabica), 還有最近在洽談的加里曼丹咖啡,基本上都是婆羅洲本島上的咖啡,還真的是嚴格意義上的直接貿易咖啡。

至於那些濫用直接貿易咖啡概念的烘焙商,還有那些從生豆貿易中牟取不合理暴利的不良中介,我們應該怎麼對付他們?我覺得做老實生意的人只能是實話實說。

其實站在自由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在自發的市場競爭過程中,自有一班人會收拾它,取締它。還會有一班活該被浮誇理念消費的人去消化它。這麼說雖然有點壞, 但這恐怕就是市場現實,市場總是存在不同的消費群。

何況,很多濫用概念的品牌都不知道,他們在消耗的,其實是他們自己的品牌信用額度。在往“不可持續性”前進。對於真正做精品咖啡的品牌而言,既然對方不是什麼長期的競爭對手,那就給他點空間倒也無傷大雅。

 
ChineseRave KwokComment